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
绩溪电信
伟大的变革
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
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
当前位置: 绩溪视窗 > 文章详情

浩瀚科海写人生——纪念程良骏诞辰100周年

作者: 高道胜 文章来源:西川人家 点击数: 10273 更新时间:2021/4/21 17:15:40

程良骏先生像


浩瀚科海一鸿儒 瑰丽诗篇写人生

——纪念程良骏诞辰100周年

高道胜

        程良骏,1921年4月21日,出生在安徽省绩溪县十四都西坑(今伏岭镇西川村)。今年,是绩溪县杰出乡贤、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水力机械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家诗人程良骏先生诞辰100周年。

无愧声声报国情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程良骏是中国水轮机学界的泰斗,为国家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他曾三次谢绝填表放弃晋升工程院院士,彰显他追求科学真理而不为名利的胸怀和气度。

        程良骏先生离开我们六年了,谨以此遥寄心语,表达深切缅怀和敬仰之情。

西川鸟瞰


笨根”的家世

  程姓是西坑村的旺姓家族,从“笨根”的上一代起,他家逆四代独苗,在他这一代枝繁叶茂。

人才济济的程家巷


  程氏家族都集聚在村东中部居住,一条普通的程家巷,只有3 0户左右居家,竟然成就了五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五位博士生导师。可谓人才济济,其中“笨根”尤显突出。

程家老宅西大门


  小时候听我母亲讲,西坑“笨根”了不起,他的学名叫程良骏,但西坑人都叫他“笨根”更觉亲和。

西川全貌


  西坑是个千年古村落,历史文化悠久。程家老宅是一幢典雅的徽派建筑(绩溪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东朝西,建于清中期,一进两厢,前后天井,面阔三间,二层楼房,三合土地坪,厢房的槅扇上施有雕刻,南、西二侧各有庭院,原小院花台栽有名贵绿植,客厅上首悬挂有“笃义堂”匾额,前照壁上书有“鸿禧”字样,正屋占地面积108平方米,附属房屋和院落约200平方米,老宅频临水街,布局肃静端庄,呈书香门第家居风水布局。

程家老宅全貌


  我在这个山村长大,我父亲未参加家乡土改,家无房产在村里租房子住,而程家老宅正屋南半部上下四间房,土改时被分给了二户复员军人,其他附属房分给了另二户人家,留着自己住的只有半部房屋加一个厨房和小客厅。1958年,程良骏将他母亲和妹妹户口迁居武汉,家乡的房子空着无派用,腾出楼上里间和一个厨房,嘱咐我们搬去她家居住,正好解决了我们家住房难处。我时年三岁,我很喜欢这个房子,宁静的夜晚,河水奏出美妙的乐章,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从小听大人叫程良骏“笨根”,我不知道他到底有多笨。懂事后我改口称他程教授,但他逗趣说还是叫绩溪话“笨根”更好听。

     我母亲说“笨根”聪明过人,在小学、中学期间,念书几次跳级,没有哪个人抢过他的头名,中小学都冇读完整,高中不曾毕业就考上大学,又派到英国留学,26岁当大学教授,五十年代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毛主席在武汉考察大桥工程勘察设计规划时,见过这么年轻的教授出席专家论证会,亲切地与他握过手。能够与这位大科学家结缘,让我有一生荣幸和自豪之感。


父亲的传奇人生

        “笨根”的父亲程中一, 1924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电机工程,怀抱远大理想,以工程之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推荐到武汉参加国民革命,不巧,中共方面柯庆施同志当时外出工作,遂由国民党方面范予遂(范在解放后任民革山东省委主委)接待。一个投奔共产党的革命学生,在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下,阴差阳错地参加了国民党,也因此演绎了程中一传奇的一生。他曾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学兵团、国民党武汉市党部组织部、国民党中央民运会等担任要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程中一毅然回徽州成立安徽抗日救援会,组织抗日先锋剧团,创办前锋周刊,积极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任池州行政公署专员、行署保安司令等职。1948年,他与中共地下组织范治农等人在芜湖设立工作组,开展革命工作。利用合法身份,策动伪保安四旅及伪省保安十团起义,还策动了国民党海军安东舰起义,为皖南的全面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国解放后,程中一在华东军政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束后为新中国建设积极发挥余力,曾担任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杭州市政协常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经受了锻炼。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好友张学良先生托人带信问候,台湾陈立夫先生也鸿雁致意,程中一回信:“历史在发展,时代要进步,祖国必将统一,中华民族定将在世界崛起。”

        程中一享年95岁,养育成人的十二个儿女以及程良骏膝下四个子女,全是出类拔萃人才,分别在我国科学技术界、文化教育界及企业领导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在西坑村大园上遥望东边山饭甑尖



少年成长历程

        “笨根”自幼儿(6岁)离开西坑出门念书,由住绩溪县城的大姨婆胡彩燕监护。婆婆的话“笨根,别嬉奇嬉野,记着认真念书”,沁心润智。

到松塘陵园祭奠婆母


  “笨根”有一次回故乡祭婆婆,在她坟上取一竹鞭(竹根)带回武汉,藏在自己的书房。“婆婆含辛茹苦将我抚养成人,恩情似海,却没有享受我半点回报,每当我困倦时就望着它,想起婆婆”。“千秋事业千秋志,一样春风一样情”,程良骏一生将艰辛的科研历程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化成了一江浓情和瑰丽的诗篇。

在家门口的西川桥坐一坐



回来了,用手拍拍石条凳打个招呼。



  这一次回故乡,我曾陪他去西坑祭祖,看看老家祖屋和我的父母亲。“笨根”走进村里,快到家门口的西川桥头,亲热地坐在小时候常坐的大石条凳上,用手拍拍:“我又回来看你了”,触景生情,仿佛过去的一幕幕都在眼前(我随即一摁相机快门,留下一个令他十分满意的美好瞬间)。在我父母家中,他笑谈了一些趣事,说他离开西坑,在云台和明伦堂小学念书,得诸师启蒙,他特别崇敬胡稼民先生。从小上学也很顽皮,曾因不满某老师体罚学生,辩理抗争,并夺其抽打同学的教鞭,因此受过不屈,弃学回家,这件事记忆非常深刻。

在明伦堂(绩溪中学前身)母校


  “1990年4月,母校明伦堂小学(绩溪中学)校庆嘱写诗。其实我曾先后就学云台小学,苦念当时云台舒慧君,明伦程醒黄诸师,而秋生胡加鞭辱,仍痛心头。从知育人以德,严而不酷,师表之难也”。

【七 绝】诗词原文:“启蒙自应忆明伦,胡乱愁生鞭影频。得上云台沐雨露,惠君舒畅醒黄亲。”

他说小时候也是吃过很多苦的人,得婆婆培养长大。父亲在外面做官另有家室,将母亲和他们兄妹三人留在西坑老家,靠收得十亩薄田的租息度日,后来胞弟不幸被洪水冲走,母亲得病,日子艰难。

程家老宅一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艰辛路

        时值战争,兵荒马乱,当年为上大学一事父子意见分歧,“笨根”倔劲上来,叛逆不从,结果被父亲断了供养。没有盘缠路费和膳食费,生活无处安顺,只好回到西坑家中休闲躲避。在家乡,遇上好邻居任家的“孙娣婶”怜惜人才,“孙娣婶”助资50块大洋(“笨根”学成归来报恩时“孙娣婶”不在了),如愿促成大学梦。

程老家门前的西川河水街


  “笨根”曾与我们聊起他上大学的曲折经历。当时上海打仗,考取大学不能去,转到湖南大后方,结果在湖南也遇麻烦,父亲早前已经去信校方阻滞,让大学校长拒纳其入学,辛亏找得父亲熟人说情疏通,重新调整入学。然抗战持续,时局不断变化,湖南成为正面战场,长沙保卫战在进行中,战事调整,严整战备,大学停课向大西南后方转移。

        1940年秋,教育部在四川创办交大分校,学生由教育部在全国统招录取学生中调配,“笨根”被调配到重庆新校址报到。接通知后,同学结伴同行,问路打探,食宿不保,遇上好心司机便随运货汽车顺带一程,从湖南到重庆虽二省相邻,但行程有1000多公里,加上土匪出没、车辆罕见,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翻越崇山峻岭,旅途十分艰难,最后总算安全到达重庆。


  此后,在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机械系完成学业,并在英国剑桥、格纳斯哥等大学攻读水电专业,博士毕业回国,从事所学专业教学工作,26岁被教育部聘为教授,任四川大学水力机械系主任。那时,清华大学以高薪聘他教授,他认为清华显然名气大,条件优越,但却没有他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支撑点,研究水电、开发三峡是自己的志向。最后,还是选择了三峡所在省份的四川大学水力机械系任教。

        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他被调往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工作,后到华中工学院开创我国水力机械工程学科,现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

讲到这里,他深情地说:“哎,万万不曾想着,到重庆我身无分文,落魄无着,生活无依,找到个绩溪面馆吃客饭(绩溪同乡吃饭不收钱),却在“乐露春”店堂里遇见了本村老乡——你广发兄,哈哈哈”。回忆抗战时期在重庆面馆的偶遇,他风趣地与我父亲说:诶,在那以前,我只认着程家巷的“婉红姑”,可不晓得高家巷的高广发在重庆开个徽馆做大厨,让我一个穷学生有饭吃了。满堂笑声……。

在婉红姑家说抗战期间在重庆奇遇


不是院士的院士

        我崇敬程良骏先生,崇敬他虚怀若谷、谦恭自守的高尚品德。

        走进程良骏的家,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书房兼卧室,尽是“层峦叠嶂”的书籍资料,墙上挂满诗作书法,其中一幅“功业半生三峡水,闲情几首七言诗”,让人品味良久。

        程良骏是我国水力机械专业第一位教授,一生从事水力机械研究,在学术上卓有成就。

由西川村学子方建东捐资,立于绩溪中学校史馆前的程良俊先生铜像。


         1951年,在全国高教课改会议上,首先倡议设立“水力机械”专业。

1953年,任武汉水利学院教授时,首开“抽水机与抽水站”课程。

        1982年,在学界发表“论混流式水轮机的水力振动问题”的理论公式,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1984年,在国际水力研究会上,首次发表水轮机中水流的“双偏心涡带”和水力振幅公式;

        1985年,在国际水力发电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中国的新斜击式水轮机”新的设计公式,提高了水力效率,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评价。

        1989年,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名人代表学科交流大会,在会上演讲“中国三峡工程与新型水轮机的优化设计”,并应邀出席“国际诗会”,用中文、英语即席朗诵诗篇,获“绝妙诗人”荣誉。

        1990年,程良骏被美国传记研究院颁布列入“全世界100位有卓越成就的人”名单,授予他“卓越成就永久性荣誉纪念奖章”。

        由于多年突出的科研成果和独特贡献,上级主管部门曾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提名程良骏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均被他一次又一次婉拒,始终放弃了晋升机会。

        1996年11月,程良骏诗词原文:【七绝】谢劝我填院士表者——“彀中滋味果如何,劝我梳妆夸鬓皤。但笑明朝堂上见,忘年弟妹是公婆。” (选自程良骏诗词集《三峡涛声》)。

        1997年2月24日,程良骏诗词原文:【七绝】再谢劝我填院士表——“老去涂朱倍觉羞,少年绮梦已风流。纵然留得红丝在,却恐檀郎厌白头”。(选自程良骏诗词集《三峡涛声》)

        第三次拒填院士表,诗词原文:笑口开【七绝】再答为何不填院士表——“挥汗登峰不上台,但留表格自思猜。任他怨事随流去,许我增容笑口开”。增容——指三峡电站机组增容(选自程良骏诗词集《漩涡念峡》)

陪同时仼国务院总理李鹏视察长江三峡工程项目


  “无愧声声报国情”。程良骏为何放弃晋升院士资格,听懂了他的话,看懂了他的诗,就能够得到明白的解释。他曾说:“当年在大姨婆培养教育及亲友的鼓励下,爬雪山,跨大海而有今日的‘功业半生三峡水,’我对得起“绩溪牛”三个字了。”有诗词(一):“少小艰难在绩溪,随婆种菜去城西。明伦鞭影随他舞,敦德牌坊正我思。” 有诗词(二):“远程寄药念儿病,假日延师教外文。婶婶恩情忘不了,遥天跪拜泪纷纷。”

        程良骏说:“创业者,没有老年”!他曾把他在向阳湖劳动改造时担水挑肥用的一根竹扁担,放在自己床头上,这根竹扁担伴他30多年,扁担时时提醒着他,“等闲赢得金牌奖,最是难忘竹扁担!”浪费掉的黄金岁月,要用加倍的汗水赚回来。“我不敢忘记大姨婆的爱护,亲友们的鼓励,一生努力工作。但我从不与人争高低上下。”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学铮院士称“良骏学长情系长江万里波,毕生心血解双涡……”程良骏的学长钱伟长、张光斗等一批著名科学家,曾写诗词评价他为“不是院士的院士”。

        “待人心地宽平厚,论道文坛博雅精”,程良骏用他心灵的清泉润饰过的彩笔,写出了不朽的事业和不老的人生。

笨根与婉红姑合影


九十年难忘的乡情

        我怀念程良骏先生,怀念他那真挚感人的一脉浓浓乡情。

        我母亲与先生是宗亲,论年龄大“笨根”一岁,按排行长“笨根”二辈,少儿时期一对发小,排资论辈让先生很是吃亏,一辈子称呼她“婉红姑”,而他们不亚于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保持了90多年,一直延续至岁终。

        1992年春季,“笨根”回故乡,看望了发小“婉红姑”返汉后,曾赋诗:【七绝】远念故乡西坑至亲——“小日无猜老益怜,西坑乡水绕心田。家山万木茏葱日,一树红花晚更妍。” 

        2007年2月2日,“笨根”在绩溪看望住县城的“婉红姑”后,回到宾馆赋诗一首。【七绝】晚红妆——人情世道两苍茫,宾馆迎宾是故乡。握手奈何都白发,抚琴♯依旧晚红妆。(♯婉红姑儿媳名霞琴)

笨根与婉红姑一家人合影



  从八十年代后,每当逢年过节,先生都给“婉红姑”汇款慰问,从开始的几十元到90年代的百元、数百元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千元、二千元,年年不落,每张汇款单上都附上箴言,如“婉红姑:注意保重,一点心意,买些吃吃”。言简意赅,流露牵挂,情深意长,充满温暖。

        我母亲于2012年10月九十三岁离世,是时,我没敢告诉先生,怕老人悲伤不起。新年很快到了,又怕他老人家再寄钱来拜年慰问,我委婉地给他小女程平教授发了个邮件告知,不想程平既追补礼账寄来千元,让我代为烧纸。若“婉红姑”天上闻香火有知,该有多幸福!可如此厚重礼节,我们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啊,只能深深地印在心底,牢记程家这份浓情。

        2014年5月,我姐姐杏榴和姐夫新如到武汉小弟道飞家访亲,弟弟开车陪他们去华中科技大学看望程老先生。先生问及我母亲情况,不想姐姐、姐夫无设防,说漏嘴吐露了实情,先生闻知脸色渐变,老泪纵横,莫名的伤心难过。

        先生曾在最后一次回绩溪时,对我母亲说,现在就你“婉红姑”一个人叫我“笨根”了,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啊。今后,再也听不到叫“笨根”的人了。

在华东某市参加重大技术成果鉴定会


寻根问祖访故乡

        2007年2月1日,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在华东某市参加“新型导弹艇喷水推进装置国产化技术成果鉴定会”结束,思乡情愈浓,决定返程借道绩溪回老家看看。

        当晚,他避开助手“擅自行动”,坐一夜火车。第二天早上,抵达家乡县城,一个人住进了绩溪宾馆。当天故友闻讯,芬踏而至。

时任县委书记赵敏生陪同程老访母校


时任县长潘万金到宾馆看望程老


好友原县政协副主席胡其佳(右)、原县文化局长洪树林(左)与程老在杨之河畔合影。


原徽山诗社社长戴克华到宾馆看望程老


县“稼研会”会长周文甫看望程老


好友洪树林在程家老宅南院门与程老合影


好友胡其佳在邵之家看望程教授


好友绩溪徽学研究会会长黄来生到宾馆看望程老先生


绩溪中学主要领导与程老合影


程老在邵之惠家做客与家人合影


在邵之惠家接待前来看望的同学客人


到尚远叔公家做客与家人合影


参加幑山诗友见面会


与徽山诗友合影


在绩溪中学与师生漫谈三峡工程




在化龙亭漫步留影


回到老家祖屋笃义堂




在故居大门前留个影


  2月2日,见到了邵之慧、胡其佳、洪树林、黄来生等乡贤好友,专门看望了住县城的“婉红姑”和“尚远叔公”;

        2月3日,绩溪县“徽山诗社”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诗友见面会,诗歌爱好者激情交流,他在答谢词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即兴创作并用家乡话吟诵诗词,与诗友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下午,计划外被高登榜市长邀请接去宣城,次日,高市长等有关市领导陪他登上敬亭山赋诗抒情。

        程良骏这次返乡的主要意图,是看看家乡的发展变化、会见故交老友;再看看学宫、化龙亭、明伦堂等少年念书遗址;还要到绩溪县松塘陵园,去上坟祭拜婆母。

        2月5日,程良骏回到西坑旧居探访亲友,进村口就双手作拜答谢乡人,先记着“孙娣婶”的恩情寻到故居表心念,后沿水街走进自家老宅,在自己出生的房门口拍个照,走上楼看到“笃义堂”堂匾搁置在旁边,非常激动,但是“宝贝”已破损严重,又感心痛无比,看见他的复杂表情,我当即表示将这个“宝贝”带去县城找个专业工匠修理复原,先生默许。

        元月6日,上午应邀请到到母校(明伦堂)为绩溪中学师生作了一场 “漫谈三峡工程”学术报告。下午与有关友人告别,结束了这次故乡行。晚上8时乘火车经南昌换乘返武汉,县有关领导和友人到火车站送行,我受领导委托,专程陪老人家到南昌。次日早,将他送上去武昌列车,这一别,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回头后,我把老人家返乡寻根访友活动,写成了纪实报道发表在宣城日报,老人家收到报纸后欣喜赋诗。

        曰:【七绝】道胜天——感谢高道胜贤弟台 “远瞩高瞻道胜天,知难忘苦志弥坚。文河遏浪归来日,感谢乡贤妙笔传*”。(*读2007年3月3日《宣城日报》“人是故乡亲——程良骏教授绩溪寻根访友纪实”专版)。

        一年后,我将修复的“笃义堂”堂匾,通过物流寄去武汉。其后,先生有多次动回乡的念头,终未成为现实。

作者与程老合影


后记

        2009年7月,我到武汉看望在铁四院工作的犬子情况,住在弟弟家,弟弟抽空陪我去拜访老先生。先生见我们到来很热情,给我们找来一个摇头风扇,让我们降温,便说起了他思念家乡的感受,首先问及我母亲的身体情况,然后,打开话闸,滔滔不绝,人老还童,情深意笃啊!他说“我现在近期的事情很快就忘记,而在家乡的印象往往记得很清楚。”与我们历数家珍地又一次说起往事:有西坑桥头那个条石坐凳的故事;有明伦堂胡稼民先生的轶事;谈了抗战期间沿途爬车或徒步到重庆报到上大学的艰苦跋涉等等;还给我们介绍了倾注他毕生精力的三峡工程发电机组概况。告别之时,在电梯口我们劝先生留步,先生依依不舍执意送我们下楼,我们出门沿着华中科技大学校园林荫道一直前行,百米之外回望,一个年近九十的慈祥老人,仍站在原处未动,双掌合一,躬身久立,直至看不见我们的身影。

        此情,此景,可亲,可敬。这是我们与先生最后的离别!

        我深深地怀念先生,景仰先生。在先生百岁诞辰日,记叙一些往事,谨此文,表达对程良骏先生永久思念。

2021年4月21日写于武汉徐东

 

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17756398069
邮箱:zgwjxsc@163.com 地址: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