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视窗 网站二维码
绩溪电信
伟大的变革
钱学森 绩溪视窗 新春走基层
榜样3 国家安全教育日 360行
当前位置: 绩溪视窗 > 文章详情

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之家朋石歇村

作者: 程尚远 文章来源:绩溪视窗 点击数: 10416 更新时间:2021/3/21 20:20:23

丹枫古柏掩仙石

程尚远


汝溪春水碧如油,溪上耕田人姓周。
过了夏畦农最乐,豳风图里火初流。
    这是晚清年代徽州府教授周赟咏《仙石村十景》诗之一。“仙石楸枰”“汝溪春水”“列屏霁雪”“双钟夜雨”“帽峰瀑布”“玉井清泉”“莲峰待月”“松阜吟风”“狮岩白云”“龙岗红旭”雅称“仙石十景”,把仙石村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诗中的汝溪即戈溪,仙石村位于戈溪河北岸,是周姓聚居村。《仙石周氏宗谱》记载:周姓得氏始于王子汝公,仙石村人遂以汝名溪,以示不忘其本。仙石今名石歇,属家朋乡汪家店行政村石歇村民小组。
    戈溪水流至磡头村外,纳云川河、仙人岩水后,冲出峻峭的石门岩,水流变缓,向西南又转向西北绕了个半圆形大湾,把河湾冲积成大片滩地,后人辟成良田。仙石村就在这大滩地上,秀丽的群山环抱,如带的戈溪绕村西流。仙石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村名,吸引了众多诗人骚客前来探奇览胜,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于神奇的传说和桃花源的意境里,吟咏俊美的诗句。
    当年,笔者慕名来石歇村采风,82岁的周品如老人热情接待,引导我游览了村庄的地貌、山形、水势、历史遗存和独特的水口风光,边走边作解述。品如老人的祖辈远在前清就是该村周氏宗族的世代族长,本人年轻时担任村生产队长18年,几年前又以耄耋之年主持修谱工作,发动周氏族众集资重印、增修《仙石周氏宗谱》。老人思路清晰,对族史耳熟能详,他捧出新版《周氏宗谱》,如数家珍地解读仙石村的历史和村景。
    周氏先祖可追溯到唐中和元年(881),周垚任歙州刺史,时值黄巢兵乱,解职退隐于绩溪登源河畔、汉初张良避隐地隐张山麓虎头山下,后以其姓名周坑。周垚的第三子周囦迁本县遵化乡竹里定居。传三代,曾孙可二携家人迁至戈溪河畔亘钟形脚横山塘口,结庐而居,在盆地上披荆斩棘开拓田园。那时,这里是一片荒滩,长满水竹。在辟地开田凿击一块硕大的赫黄色孤石时,意外发现石头上竟流出鲜红血水,感到十分惊异,认定这是块“仙石”,此处定是好土地,就把它保护起来,并在此安宅建村,取名“仙石村”。
    仙石村前后和河的两岸都不是花岗石山体,离村上下游的河里和滩地上也见不到成群的花岗岩石头,惟有这里的河湾和滩地上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孤石。这一奇特现象派生出一段神奇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人赶着猪群路过,天黑了在河边歇夜,翌早起来,猪群和赶猪人不见了,猪变成了许多石头散布在滩地和河里。人们认为那赶猪的是仙人,遗下的石头是仙石。后来村水口上还遗存两个同样大小的石头,偎依相对,人称“公母石”,是人丁兴旺的象征,一直尊为“仙石”予以保护。因为村庄附近有这许多仙石歇在这里,村名又称“石歇”。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离村东10多里的门前崖、仙人岩属天目山脉,都是花岗岩山体,远古造山运动时,石流从高陡处顺河流冲到这片平缓的湾地,停积下来,散布于河湾各处。那时,人们尚不能认识自然,就迷信是神仙所使,引发出这些奇异的传说,给石歇村增添了神秘色彩。
    沿着通往宁国的戈溪源古道,踏过戈溪河上整齐排列的42级仙人跳(水踏步)走进村来,花岗岩石块铺成的石板大路自东向西穿村而过,久经岁月磨砺,路面显得滑光泛亮。民居依山傍路而建。进村不远,三面民居围着的场坦上,一方赭黄色花岗岩巨石孤立于中心,长约2米,下端宽1.5米,上端尖形,好象半片秋叶,面积约3平方米,石面平整光洁。相传是仙人对奕的棋盘,故称“仙石楸枰”,尊为镇村之宝。
    先辈们别具匠心挖建了一条水渠,从村东引来清澈的戈溪水,穿过村中心与大路平行伸展。村内开有多处支渠通向田畈,有的支渠从农家庭院中穿过,家庭主妇提水、洗菜可以足不出户。主渠用石块浆砌,渠底平整洁净,上面铺有石板,可保夜行人安全。间隔一段距离,渠上开有缺口作水磡,便于村民汲水、洗涤,备消防之用。主渠流出村水口,进入田畈,灌溉百余亩农田,确保旱涝保收。汩汩的清泉,是生命不竭的象征。故有“汝溪春水贵如油”的赞誉,成“仙石十景”之一。
     村庄背靠群山,苍莽的龙岗为来龙,东有狮岩如青狮伏踞村首,临河饮水,南面隔河耸立着纱帽峰,酷似贵人的乌纱,峰下为深壑,涧水终年不绝,每到春雨季节,飞瀑高悬,若绅带垂空,美名“帽峰瀑布”。走近水口,风光迥异,大小两座山岗并列于村北,宛如金钟覆地,俗称大钟形、小钟形。后代文人以古乐十二律命名为“黄钟”与“夹钟”。“非若钟之能鸣,而每值深夜,松风竹雨,如闻金奏”,乃称“双钟夜雨”(周赟《双钟夜雨》诗序)。向西望去,一山如巨牛兀立河边,牛头前伸,牛脊后挺,一条水渠围绕山前,形同落地的牛轭,俗称“金牛脱轭”,势欲奔飞。村人视为风水宝地,周氏祖莹就葬于山脚。金牛与金钟南北相峙,可称绝妙水口,但尚有美中不足。两山之间隔着200多米宽的田畈,水口过空,留不住财瑞之气。于是,先辈们在村北小钟山麓筑了一道60多米长的土坝向南伸出;又从南侧河边向北建一条100多米长的石坝横向村北。两坝一上一下并不闭合,中隔数10米空间,意在保住财气而不闭塞灵气。小钟形内侧是横山塘,这是一条北向的深山沟,煞气北来,于村不利,就在沟口横筑一土石坝,以挡北风,克制煞气。
    环村三面山上,树木葱茏,水口为绿色笼罩,大钟山覆盖着苍松,小钟山养植了枫、榧、楮、栎等多种树木,从土石坝一直延伸到戈溪河岸是清一色的翠柏,周氏宗族订有严格的护林规约,山林和水口林一直保护完好。即使在“大跃进”年代的“共产风”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山场上的树木遭到严重毁坏,但水口上的柏树林带和小钟山的古枫却幸存下来。至今走近石歇,只见水口坝和戈溪河岸边那树干斑驳而枝叶苍翠的古柏,一棵接一棵连成一条长长的翠带绕在村外。小钟山上遗存七八株古枫,大的高数10丈,两三人才能合围,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美不胜收。这是县内罕见的一处保护较好的水口林,为古村石歇增添了秀色和灵气。
    石歇村群山如黛,溪流环绕,阡陌田畴,泥香四溢,确是一个理想的村居环境。但数百年来村中没有出过名宦巨贾,村民们安贫乐道,过着平淡安宁的农耕生活,却有着勤劳善良、慷慨仗义的高贵品质。没有豪门高宅,却遗存一幢独特的明代古建。那是一幢两进三间中有天井的民居,厅堂前天井中有一口八角古井,人称“水井堂前”,厅堂是为岩助公而建,又名“岩助公祠”。相传,明嘉靖年间,一个薄暮时分,歙县寒儒许国来到石歇村借宿。家境并不富裕的周岩助热情款待于他,得知许国因赴京赶考缺乏盘缠来磡头村许氏同族借银未遂而发愁,就以平日勤劳节俭积攒下来的数10两银子倾囊相助。后许国三考得中,进入仕途,荣登宰相高位,历任三朝阁老。许阁老为报周岩助资助之恩,为恩人建成此屋,亲笔题赠“齿德兼隆”金字匾额悬于堂上,又在天井中挖建水井,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经历数百年风雨,这幢令石歇人引以为荣的古建筑已倒塌大半,“齿德兼隆”金匾在“文化大革命”中焚毁,只遗存下前厅外墙和古朴端庄的花岗石门罩,在历史长河中见证石歇村的沧桑。

图为石歇村水口坝戈溪河岸柏树林带和小钟古枫树林


图为石歇村水口坝戈溪河岸柏树林带

图为石碣水口外景

作者简介:

程尚远,1927年生,绩溪县伏岭镇西川村人。1949年5月参加人民解放军,任安徽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文教助理员等职,曾被聘为军区《铁军报》特约通讯员。转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80年代离休,应聘参与修志工作,担任《绩溪县交通志》《绩溪县公路志》主笔,《绩溪县志》“交通”章编篡。钟情于徽州乡土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著有《梁安撷趣》《绩溪村落的绿色水口》《绩溪亭阁文化》《徽杭古道传奇》等书。


 

版权所有 清凉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电话: 18956362188 13865632153 举报不良信息电话:17756398069
邮箱:zgwjxsc@163.com 地址:绩溪县城适之街老凤祥银楼二楼 皖ICP备1502356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