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华(586-649),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绩溪汪村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后归顺唐,为巩固唐王朝政权立下了卓著功勋。
汪华祖上世代为官,太祖在南朝便任司马,以后三代都在朝为官。汪华幼年丧父,随母郑氏投靠歙县娘家,不久丧母,九岁起替舅家放牛,常与乡邻少年习拳练武,苦练刀枪弓箭,练就一身好武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汪华参加了由郡府招募的地方军队,因作战勇敢,战功突出,深得将士拥戴。先后攻下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手下将领献计说:“如今天下大乱,而你拥兵十万,据有六州,仅用刺史的称号统领大军,不足以安抚人心。”于是汪华自称吴王,将新安郡治所从黟县迁往休宁的万安山。旋即又迁往歙县的乌聊山。隋末天下震荡,兵燹不断,四方扰攘,汪华为政宽宏,治内政治清明,安定太平。
最近,北京越国世家艺术大师“泥人汪”汪虎庆在绩溪成功为越国公汪华塑像
唐武德四年(621),汪华上表归唐,高祖下治表彰,称他英武诚实而识大体。诏赐持节总管六州军事,授歙州刺史,位上柱国,封越国公。贞观二年(628),汪华奉诏进京,先后被授予左卫白渠府统军,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唐太宗征辽时,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贞观二十三年(649)病殒长安,死后谥号 忠烈王,归葬歙县,乡人为之立祠崇祀,后称越国公汪王神,俗称王公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