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畅心怀
汪良云
我家住皖南山区绩溪县家朋乡富强村周村庄自然村,今年85岁。上世纪7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为解决生产队粮食危机,当时,在本县38号桥村租了一片山种玉米。那片山地叫大茶坑,从38号桥进坞、翻岭,过“老虎洞”,再走五七里到山脚便是。山高路陡,十分难走。那时生活非常艰苦,大家都是带一个竹筒的菜,起码要连续吃上一周,有的都已长毛。但大家依然很乐观,干劲很足。早出工,晚收工。晚上休息,煤油灯下,说书的说书,唱戏的唱戏,精彩处,大家拍手鼓掌,不亦乐乎,相处很是融洽。那年,我们生产队在那片山,收获了一万余斤玉米干籽。
回想那艰难奋斗岁月,我激情澎湃,随口儿歌上辙:
六十年代粮食关,
三十里外承包山。
复垦茅草种苞萝,
毛茨炊烟绕青峦。
休工洗漱天已暝,
煤油灯火亮毛房。
望远星斗数不清,
知了喧哗惹兴致。
话说萧何追韩信,
打渔杀家犹来劲。
戏文刚落掌声起,
越剧黄梅又传情。
老者聊起苞萝粿,
众人围拢一炉火。
鸿都阎罗岂挪座,
除了皇帝就是我。
艰苦岁月亦乐观,
柳暗定会迎花明!
如今,我已耄耋之龄,儿孙满堂,儿女孝顺,老年生活无忧。眼望乡村振兴热火朝天,家乡面貌日月添新,吾乃兴致勃发,又来儿歌下辙:
千年文明古风存,
道路自信信心满。
科技蓬勃日月新,
万里长征接班人。
且看沃野货物丰,
街市商店生意隆。
交易忙在互联网,
坐在家中货上门。
绿水青山空气新,
芳幽空气忒养神。
投眼城乡尽新房,
大车小车进乡村。
丝绸之路就是好,
人类本是地球人。
岂奈歹人心不正,
泱泱国兮匝铁桶。
一代一代接着干,
接棒不负千秋业。
悠悠万事跟着党,
中华复兴定成功!
2024年谷雨 作于周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