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明,今年57岁,绩溪县瀛洲镇仙川组人,他从小精益求精、埋头苦学了木匠技术,吃苦耐劳一直在杭州努力打拼,成为在外务工的佼佼者。然而在他内心始终萦绕着一股乡愁,总惦记家乡贫困的乡亲,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能做什么呢?近年来,他放弃承包工程的机会和高薪的工资,为村组修水渠、修基耕路、砌磅……在当地传为佳话。
胡万明在搬石头堆砌塘磅
仙川上石桥至水口的老水渠年久失修,渠内被石头、淤泥、竹根树根等“占领”,村民们只能种干粮,而且是靠天收。胡万明多次实地勘察了整条线路,2019年10月,他返乡回家开始着手修理。他先砍掉上面的杂竹、杂树和带刺的杂草,然后独自一人一锄又一锄地挖、搬、扛。去年又是百年难遇的干旱,锄头一用力,就能听见“咚咚”地响,费力费时难上加难,他连续“刨”了29天,才将约45米长的老水渠挖出一条能容下直径70厘米的水泥涵洞,紧接着是雇人连续作业拼结40个涵洞筒、添土等,前期光买材料与雇人胡万明就自掏腰包垫资近5000元,还有后期的加固维护费,胡万明早早就准备好了钱继续默默地干着……尽管戴着手套,开裂的双手缠满医用胶布还是血迹斑斑;尽管是寒冷的严冬,他每天都是汗流浃背;尽管脚上穿着雨靴,裤子袜子都是潮湿的,脚趾肿得如同萝卜头。看着涓涓流水从管道内淌出,胡万明心里乐滋滋的想着,今年村里的50多亩良田终于不在“靠天”收获了,这样相亲们种植产业收益可以多一点了。
为了这段道路更严实,从2018年起,胡万明已修砌成四条总共长约50米,平均高2米的田磅与塘磅。为了找石料,方圆10公里的登源河畔、村庄边、田间里、小山上都有他足迹与单薄的身影,只要符合他用的石料,不遗余力他都是“搞”上三轮车。有些石头超过400多斤,他一个人利用滑轮一点一点地吊起来、吊上三轮车,最后垫在理想的位置。期间的辛苦与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
胡万明已修理好的塘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