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生荣:以笔为马 以文为家
☆吴生荣,男,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笔名:宛溪、安源、老川、凹凸等。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和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他当过农民、乡村教师和乡镇干部,现供职于宣城市宣州区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宣传和地方党报的采编工作,爱好文学、摄影和旅游。
☆☆☆著有个人诗集《大雁从我头顶飞过》、人物通讯集《风采记录》、散文集《忘情山水》。
小镇的岁月
难忘的日子总是刻骨铭心。吴生荣对文字的热爱,发端于一个小小的广播站。
光阴之箭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1992年,而立之年的吴生荣正在故乡宣州区古泉镇的一所乡镇农民技校就职。尽管工作并不惹眼,但一个月75元的收入却让他非常满足。
平稳的日子如潺潺溪流,在一方沃土慢慢徜徉,静谧而安详。直到这年的阳春三月荡起微澜。
那是大约十五六号的一天,镇广播电视站长“慕名”来到技校,找到了吴生荣。“你愿不愿到镇广播电视站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站长话一开口,吴生荣像是如获至宝,激动不已。
仅仅半个月后,吴生荣便准时来到了小镇广播电视站,坐在了二楼东边的第一个办公室里。从此,他便与新闻打起了交道,成了一位乡土记者。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是午季。那时,农村还没有免除农业税,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农业税任务,镇上采取“扬先促后”激励措施,广播站的喇叭每天都要有这样的新闻:某某村某某组谁谁谁,已经超额完成农业税任务。为了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顶着烈日,吴生荣骑着一辆凤凰自行车,整天穿梭在镇村干部征收的各个点上。
“每天要跑几个村,记得最多的一天跑了6个村,然后赶回站里拿笔就写,因为明天一早的广播新闻要播放。”吴生荣回忆说,那时经常很晚下班,大楼里总是空无一人,只有自己最后一个拖着疲惫的身影,踏着自行车朝五公里外的住家飞奔。
从最初的一周采编一档,到后来的一周五档,有时还有临时增加的专题节目,“奔波”和“忙碌”逐渐成了吴生荣生活的常态。
这期间,他犹豫过,但始终没放弃。2005年9月,吴生荣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准备借调他到区委宣传部,因为要办区委机关报《宣州专刊》。不久,吴生荣就看见了写有他名字的公函。
在小镇的岁月里,吴生荣留下了最美好的青春,也汲取了故乡里最丰富的养分,为他今后的写作充盈了最厚实的素材。
与文字相恋
2005年的金秋,怀着对小镇的不舍之情,吴生荣来到了宣城城区,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
“部门的全称叫《宣州专刊》供稿中心,因为暂定为临时机构,只得寄居在民政局的一楼。”聊起起初的艰苦日子,吴生荣道出了这样一组数据:6个人、5张办公桌、1台电脑、1部相机、1周一期报纸。条件艰苦,但我和其他同事一个个乐此不彼。
“干我愿意干的事情,是苦也甜。”吴生荣说,每每捧着散发淡淡墨香的报纸,一切辛劳顿觉化为乌有,真的是累并快乐着!
2008年,为了提高报纸质量,部领导派吴生荣去《宣城日报》社学习编辑工作。从此,跟在已经搬到区委5楼办公的距离相比,吴生荣每天至少要来回多行三四公里,风里雨里,从不退缩。在《涓涓不息入心田--评吴生荣的散文集<忘情山水>》一文中,孔令培说,或许你只有读了这本散文集后,才会彻底了解吴生荣在人生事业道路上的奋斗与求索,苦闷与欢欣,获得与失去,感恩与回馈,以及奔突于内心世界的情感撞击和灼灼而动人心扉的精神火光。
的确,文学是离不开虚构的,但吴生荣的多数文章却都在不经意处,流淌着浓浓的情思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写黄山的壮美,只用凝练的笔触,独特的视角,把黄山的松、石、云、泉,作了较为全面而精准的概括,文字虽短,但黄山的雄浑、博大、灵秀、神奇,尽在笔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