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岭
翚岭,原名徽岭,两字音义相同,绩溪人却称为“羽”岭。这一讹错,传说是乾隆皇帝认字认半边造成的。
乾隆皇帝
乾隆南巡,溯新安江到了徽州府。一日,在太白楼前的书肆里看到一部手抄方志,他信手翻阅,看到王安石的《寄沈鄱阳》诗,对其中的“晓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两句,十分欣赏,引起了他登临翚岭的兴致。
王安石
乾隆到了绩溪,一看,果然是个好地方,叹道:“想不到弹丸小邑,居然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当他走到翚岭脚,已是夕阳在山,遥望岭脉,犹如苍龙出海,气势磅礴。翚溪、乳溪两条河流像两根龙须,飘然联袂。乾隆兴趣很浓,决计“夜过徽岭”,趁着皓月当空,踏着青石蹬道,步行 10 里,上了翚岭头。在月光下,看见一块石碑,上刻“羽”字,乾隆喜道:“羽岭,此名极妙!”随口高吟“黄芽白雪神仙府,碧草琪花羽士家。
徽岭
此山本是飞仙处,介甫当年有错差”的诗句。侍从齐声附和着走近细看,石碑上刻的是“翚岭雄关”,大半截被灌丛茅草遮挡,远看只露出翚字的上部,皇帝金口将“翚”读作“羽”。从此,这座山就称为羽岭了。(1998 年《绩溪县志》录入,黄山书社 1998 年 9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