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财集资建茶亭
绩溪县东登源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流,沿河西岸是通往县城的官道,其中从北村到坑口十五里路筑在悬崖峭壁上,前后没有人烟村庄。每逢夏季,行人路经此处,既无处避风躲雨,又找不到歇凉饮水,人们对这一段凶险荒凉大路都视为畏途。
邵老四生出要在这段路中间造一个茶亭,以方便过往行人的想法,可是,自家田产收入仅够一家人的日常口粮,本身虽然常为人做事,帮的也多是穷苦人家,很少收人报酬,即使有那较富裕人家,给一点酬金,也都随时助了有困难的人,或公益善事,真是让他为难死了。而他又是个想做就得做的人,思虑再三,就决定碰了山场的树 ,了却这个心愿。
当人们得知他这是为了造茶亭后,深为感动,都自动来找他,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邵老四选中北村至坑口的中部。这里是上处山湾,有一股常年不枯的山泉,泉水清冽甘甜。就请了工匠,带着乡亲,凿开一块平地,傍山造了一幢三间两过厢的砖木结构房子,屋前接出三间屋架,跨越大路上,两头留出门洞,便于通行。前身窗下安装有长木坐凳供行人休息。
邵老四在茶亭两头门洞上各写了一副对联,北面是:
此去坑口足十里,何妨小憩;
走到路亭算一站,且先饮茶。
门楣上题:自得其乐。
南面是:
傍山筑亭,权为过客遮风雨;
有缘经此,且品凉茶论古今。
门楣上题:别有洞天。
茶亭造好后,问题又来了:让谁去住呢?没有人常住,不仅供不了茶水,而且房屋很快就会倒塌,岂不是白搭?本乡本土的人,都有家有室有田地,根本不可能去这荒野地段,过独门独户的日子。
外地人则大都是补铜壶、磨剪刀、耍猴变戏法等串乡走村的人,也a 碰:读 pàng,绩溪方言,卖掉整个山场上成材的树,由买主自己砍伐。不可能去住。再有,就是那些孤拐、光棍和乞丐,这些人更靠不住。真难煞了邵老四。
一天,村中太子庙旁,一位名叫德沛家房屋实然失火,尽管众乡邻拼命抢救,但还是风助火势,不到一顿饭工夫,一个家化为灰尘。邵老四闻讯赶到时,五十来岁的德沛抱头坐在瓦砾堆上,一筹莫展,欲哭无泪,老大娘抱着幼小的独子,哭得死去活来。这老的老,小的小,不仅再无能力重盖房子,而且也不敢在这不吉利的火烧屋场搭个简易茅草舍栖身。众乡邻虽能助得了一时,却也难帮得了长久。
邵老四心头一亮,建议德沛搬到新茶亭去住。老德沛说:“这倒是好事,可我的田地都在伏岭下,距茶亭二十多里路,这哪能行呢?”
邵老四问:“大叔,你有多少田地?”德沛回答道:“两亩三分田,五分地,几畦菜园。”
邵老四说:“那就将田地卖了,用来添置铺盖和家具。你夫妇俩也一把年纪了,越来越做不动农活了,既住了茶亭,一年两季收割时,就可以到各村各家收取茶资粮,没有人会拒绝的,我估算了一下,每家只给一两升,你一家三口全年的口粮也绰绰有余了。那茶亭边还有块空地,比你家现在的菜园还大一些,吃菜不成问题。你还可以为糕点铺代销一些糕点,供行人充饥,所得利钱也足够买油盐。不知大叔意下如何?”
经邵老四这么一解释,德沛那颗几乎绝望的心豁然开朗,转愁为喜,连连点头,满口答应。
茶亭自建成两百多年以来,中间换过多次住茶亭人家,施茶从未间断过,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通公路才拆除。但人们每经此地,都会想起当年邵老四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