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养生的原则与要求
运动养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方法,它可以通过对人体内精、气、神进行调节,以推动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达到阴阳平衡。在现代医学看来,运动养生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脑细胞的代谢,提高大脑的功能;它能够增强肌肉的力量,提高心脏和肺的功能,它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另外,运动养生还能够活动筋骨、四肢,使得四肢更加灵活。由此可见,在养生学中,运动养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运动养生也是一门学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运动养生的目的。
(1) 养生的原则
① 适度。中医养生非常讲究养生中的“度”,运动养生也不例外,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养生者在进行运动养生时首先要注意把握运动量,运动量要适中,不能过小,过小则如隔靴搔痒,发挥不到锻炼身体、养生保健的效果。运动量也不能过大,过大则会引起疲倦,导致早衰。
② 运动养生贵在坚持。运动养生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只有坚持不懈、风雨无阻、日久天长,方见养生的效果。如果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则运动养生效果甚微。
(2) 运动养生的要求
① 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运动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一部分,它和其他养生方法一样,同样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例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都是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运动养生只有以这些理论为支持,它才不是盲目的,才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② 将武术、气功、导引、医理融合为一体。运动养生不是孤立产生的,他是武术、气功、导引、医理的综合体,它吸取了各家之长,而最终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养生方法。
③ 意守、调息、动形相统一。运动养生强调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配合。其中,意守是调息、动形的前提,它能领气,而气动则形动;从而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
2. 值得中医借鉴的运动养生形式
从古至今,运动养生由于其效果呗认同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人们以运动养生的理论为依据,发展创造了很多运动养生的形式。运动养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或者生长于民间,成为民间运动的一部分,虽然未登“大雅之堂”,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养生保健方法。
值得中医借鉴的系统的运动养生方法主要为道家和佛家运动养身术两种。
(1) 佛家运动养生术。佛家运动养生术创立的最初目的是通过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运行气血,来保证坐禅顺利进行。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佛家运动养生术有达摩易筋经、罗汉十八手、少林拳、天竺国按摩法,直到现在,有些佛家运动养生术仍然被养生者所练习,例如少林拳。
(2) 道家运动养生术。道家讲的运动养生术以老子、庄子的哲学为理论依据,主张“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生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受天所控,人们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养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道家养生认为养生就是养气,人们可以通过引导、养形等方法来练气,以促进人体健康。道家运动养生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运动 养生术为五禽戏、二十四节气引导法、养生保健二十七式、幻真九式养气法、太极拳等。
道家、佛家运动养生术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它们都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一定的原则和运动要求,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此外它的养生效果也比较佳。
除了佛家、道家运动养生术外,民间还有很多的运动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团体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差。例如,荡秋千、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散步、登山、骑马等,从这些具体的民间运动形式我们可以发现,此类运动形式具有简单易行、有趣活泼等特点,因此,对于养生者的要求较少,是较为普遍性的、大众化的运动养生方法。